非凡蝶变绽华彩,产城融合绘新卷——昌都经开区发展纪实
2025年09月20日 11时10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时光不居,山河证言。位于三江宝地、四省交汇的藏东明珠昌都,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正拔节成长——昌都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昌都经开区”)。作为昌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对外开放、引客入昌的“主门户”,实业兴市、激活市域经济的“主阵地”,昌都经开区实现了从蓝图规划到初具规模、从城郊荒原到现代新城、从产业荒漠到初步集聚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3月,获批首家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2020年6月,获批创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短短十余年,1.2万余亩土地上演了一场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荣的时代剧变,镌刻下昌都经开人“坚韧奋进、创新求变”的精神印记,成为新时代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生动实践。
如今,高楼林立的昌都经开区
以产兴城:从产业荒漠到高原经济新高地
昌都经开区是如何在一片“产业荒漠”中崛起的?答案藏在对党忠诚和实干担当中。2012年12月,一届昌都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精神,作出建设昌都新区暨经济开发区的重大决策,一代代建设者以热血破题,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坚守中蹚出新路,在雪域之巅刻下产业兴、人气旺、动能强的高质量发展丰碑。近年来,昌都经开区顺势而为,紧紧围绕昌都“一切向东,建设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市”目标和“3+1+1”重大任务,着力构建以高原生物医药制造、装备生产制造(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为主要支撑的高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昌都经开区东方电气高海拔风电产业基地正在作业
(图片截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3新闻频道)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昌都经开区做到了——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西藏自治区立足国家清洁能源资源接续基地战略定位,着力构建“一基地、两示范”发展新格局。在宏伟蓝图的指引下,昌都市审时度势、乘势推进,把打造藏东清洁能源基地作为全市总体工作思路的两大定位之一,将清洁能源产业置于构建“3+4”现代产业体系的首位进行谋划推进。昌都经开区积极贯彻落实,牢牢把握藏东清洁能源开发机遇,聚焦产业链构建与集群培育,成功引入东方电气高海拔风电产业基地、昌都大唐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产业园、中国水电四局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全区最具活力、最具规模和产业链最为完整、配套性最为完善的“藏东清洁能源产业园”,协议总投资超6亿元,预计年产值33亿元,带动就业近400人。藏医药产业紧随而上,依托周边县区丰富的藏药材资源,以多瑞医药、恩威医药两家上市公司为引领,仙露藏药、光宇利民、中健康桥等优秀中藏医药企业协同发力,初步形成“种植—生产—研发—临床”的全链条体系,中藏医药产业正从高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就连高原的牦牛、藏猪、青稞也“不甘寂寞”,高原农牧特色产品深加工产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3亿元,吸引7家食饮品及加工企业入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昌都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多款核心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了昌都经开区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零的突破”,真正让“高原宝藏”变身为富民强市的“金钥匙”,示范引领效应加速显现,“以资源聚产业、靠产业兴地方”的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西藏昌都光宇利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正忙着加工蔓菁膏
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员工正进行青稞制品加工
“坚持走特色路、打优势牌”, 昌都经开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特色农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产业发展道路,为实现高原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以城促产:从功能补位到产城融合新样板
产业聚集之后,如何让人留下?昌都经开区用“宜居宜业”作出了回答。加速统筹建设园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常态化推进城市维护与精细化管理工作,累计投入3.71亿元建设12公里市政道路,形成级配合理、功能完善的交通网络;投入2.1亿元架设A-B坝区、B-C坝区连接桥,打通区域交通“动脉”。系统清理闲置土地、推进集约化利用,将空间劣势转化为规划优势,累计建成2314套公共租赁住房、1933套商品住宅,构建“职住平衡”宜居宜业圈;主动对接,完善园区教育、医疗、休闲等服务功能,配套建设经开区卡若第二幼儿园、第三小学、第三初级中学、昌都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昌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高品质住宅小区、工人文化宫、规划商业综合体等陆续落地……这座产业新城正变得愈发有温度,园区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昌都经开区诺一·昌鑫国际商品房
昌都经开区A-B坝区连接桥
创新驱动:从要素集聚到高原智造新引擎
“企业有需求,政府来跑腿”——昌都经开区创新推出“1+1+1”服务机制,即一个企业(项目)、一名领导、一名联络员,精准对接企业诉求,依托“企业家之家”政企交流平台,帮企业解难题、通堵点;切实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与人民银行昌都市分行及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成功为园区企业发放“园区e贷”及其他贷款31亿元,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银企对接成效显著,让安商、亲商、富商在昌都经开区成为生动现实。
昌都经开区企业家之家内,政企交谈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昌都经开区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一直以来,昌都经开区始终坚持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以“双创示范区”建设和申报自治区、国家级众创空间为抓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现有国家级双创平台2个、自治区级双创平台5个,拥有创业导师80余名,入孵企业及团队300余家。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企业专利178项,四上企业10家,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508.5万元。园区还集聚5个科研中心、实验室,覆盖农业科研、环境保护、特色种质资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通过跨领域协同创新,构建起支撑园区产业发展的科研体系,为高原特色产业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真正成为高原“智造”新高地。
昌都市首个国家级众创空间——闽昌众创空间
企业怎么说?西藏昌都光宇利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自2019年入驻以来,管委会一直非常关心我们,服务贴心到位。企业在这里发展顺利,我们也计划继续加大投资。”西藏云汇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则提到:“银企对接会上我们提出融资需求,经开区迅速帮忙对接银行,很快解决了资金问题。高效的服务令人印象深刻。”
物流赋能:从传统运输到智慧商贸新动脉
物流,至今是制约高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今却成为昌都经开区发力的新赛道。通过携手昌都市商务局、昌都市康衢供销有限公司打造昌都·重庆商贸物流“两地双向仓”,以区域农特产品“产地仓”与区外“前置仓”一体化运营,实现集成采购、集成储存、集成运输,降低昌都产品外销、区外产品入昌经营成本。更令人振奋的是,昌都经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直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与京东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引入京东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建设高效冷链、仓储、配送体系,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区域性供应链平台,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供应链服务;借助京东电商平台推动数字商贸发展,设立“京东昌都特产馆”,扩大昌都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和影响力,助力“藏货出藏”,为藏东乃至更广域范围内的产品提供稳定、高效的物流通道和推介平台,切实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农牧民增收。
昌都·重庆商贸物流“两地双向仓”昌都集散中心仓厂区
共兴之路:从单一园区到区域协同新篇章
昌都经开区以“一区多园”模式,推动文创园、医创园、农创园、藏东清洁能源产业园等多园联动,形成产业互补、资源协同的生态圈。充分借助“西洽会”“海交会”“高交会”等知名平台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增强园区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持续吸引外部资源入园。通过项目汇聚人气、产业带动就业,促使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共享发展红利。通过产业链延展,带动周边县区藏药材种植、特色畜牧等上游产业壮大,协同发展的格局日益成型。
十二年砥砺奋进,十二年非凡蝶变。 昌都经开区以“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姿态,书写了一部“从无到有、聚链成势、奋发有为”的奋斗史诗。从规划图纸上的线条到年产值百亿的产业新城,从澜沧江畔的寂静河谷到藏东门户的开放高地,这片热土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雪域高原绘就新时代产城融合的壮美画卷。
展望未来,昌都经开区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区域资源优势,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昌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开放创新的引领区、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